人生目的21~

21.南海古佛降文(2015.6.15.星期一)

        偈曰

      人生方向認分明,目的即在識本心;

      借事修心改毛病,情緒控管皆共贏。

        人生目的系列第二十一篇:情緒管理和諧人際

    人總會隨人、事、物的接觸而產生個別心境與情緒反應,此一作用本即十分正常的現象,又因不同的人格特性,便在面對同樣事務時,有不同的心理作用。這正是值得每個人去深入思考探討的課題,也是一種認識自己的最直接方式。透過認識自我的內心,才能產生願力尋求改變,作一個可以真正主控自己思想觀念的人,而非一個被情緒控制的人。

    人會感到不快樂、不自在,都是因為沒有辦法主導自己的情緒,然而情緒是由何而來?其實皆由自己的觀念與認知形成心境的感受,進而醞釀產生情緒。當不良的情緒升高至臨界點時,必然會在一個引爆點上發洩出來。此時所言、所行、所表現、所決定的,通常皆是不智之舉,甚至因為一時的情緒失控,導致難以彌補或無法收拾的後果,使得傷害已經造成,情份已經受損。因此身為明智的現代人,除了智商要增強,情商更是要增長,否則逞一時之氣,吃虧者永遠是自己。情緒的管控攸關每個人的切身運途,因此不得不謹慎呀!

    人的心不能真正快樂自在,問題多半出在於自私,又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皆喜歡分別與比較,以致人與人之間常形成惡性競爭。因為爭奪而不知互利共榮的寶貴價值,更因為對立而不懂得合作互助的力量更能創造共贏的局面。當今時代,有效分工已成為普世價值;知人善任,分權負責,才能創造加乘的效益。這種種新世紀的新思維,是人人皆應具有的正向思考觀念,如此才能身在紅塵,心處方外,自在遊化人間,心不受累,身更無須受苦。人不及早正視自己內心的作用,則意味生生世世皆是身不由己,心則是更苦的局面,主要是由於自己的無知與無明。人並非是只能聽天由命,難以改造自己的命運。

    人總因為不知拿捏身、口、意的分寸,身軀往往因為縱慾而受罪受苦,口也經常不懂得在適當的時機說得體的話,而造成禍從口出。意念更是任其恣意紛飛,不知當下斷絕不正、不良的念想,轉化成正向思惟。人必要確切明白,意念是整體生命去向的總樞紐,也是令身體行動作為的總司令,更是言語表達背後的意識形態,因此人的遭遇不論好壞禍福,都是藉由事務的發生來反映內心的狀態,但人往往不知本末,而總是由外相去尋找答案。如此不明究理的作法,只會讓不正確的認知與見解來決定你下一個事務的應對,自然又是一種不良的循環。唯有根本由自己內在去了解自己,深切省思:是不是在判斷事務時,失去了中庸之道?是否不知分寸要如何拿捏,只因為仍存在著私心,才會使得大智慧被遮蔽,起不了作用?

    掌握情緒必要先淡化自己的私慾,藉由淡化自私的心態過程,則會意外發現有更廣大的空間,讓每個人生活更富足、更美好,沒有你勝我敗的殘酷,而是一種更圓滿和諧的狀態。

    當代的科技配合此時運,開啟了宇宙一體境界的時期,人類集體共榮的意識已經抬頭。人若尚不知跟上時代的腳步,則會自然遭到淘汰,因此各種超自然的現象,都是向人類提出預警:這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功課,而是全體人類必要明晰的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除非你已經自我放棄,否則總有機會得到上天的提醒與暗示,正因為你也是自然的一部份。不論以何種形態存在,有靈識即有苦樂之感受,對於整體來說,雖然微小,卻永遠無法分割。

      昇華心境達太平,和睦共榮絕私心;

      星際聯邦新世紀,跨越陰陽大邁進。

 

      眼界大小由心境,遠矚高瞻大胸襟;

      眾人共成眾人事,排除私慾秉公心。

    人生目的,簡而言之,即是不斷進化人心,趨向於自然與純真。

 

22.南海古佛降文(2015.6.24.星期一)

        偈曰

      生存本能用心意,正向啟發大能力;

      敦良厚德聚福氣,人生一世成大器。

        人生目的系列第二十二篇:不凡人生 開發潛能

    世人以各種層面來定義成功,而能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者,必定較一般人要投入更多的心力。然而一個人的價值與真正的成就,應是以能加惠廣大群眾,並對世界帶來長遠的貢獻來認定。

    儘管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條件良劣差別甚大,但最終決定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全然是以有形的資源來論斷,而是每個人皆公平的具有無限龐大的潛能作用,只要是邁向成功者,必定能將某種潛藏的能力來運用。隨著越多的潛能開發,將可使得更多的目標圓滿達成。發展潛能須具備以下數種條件:

    一、自信。自信是莊嚴自己的最佳妝扮;自信的神采比任何物質的打扮更令人賞心悅目。自信的背後必要有實力作為後盾,實力與能力更需自信的心態才得以充分發揮。自信心的培養是要確實地加強本身的能力,不斷累積能量,等待時機對了,配合上十足的自信心,則謀事即容易成功。

    二、敏銳的覺察力。世上很多事的呈現都不是那般的簡單與單純,但人往往依表相來判斷事務。衝動與莽撞所作出的決定常是吃虧的,也是製造麻煩的開始,因此以冷靜、沉著、穩健的態度面對事務,方能啟發潛能與智慧。人的情緒處於紛亂當中,則容易失去判斷力,也難以生出智慧,想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必須靜得下心來。

    三、深遠的謀劃力。潛能本身具有廣大無限的資料庫,能好好運用此無限的能源,則需串連靜慮中所產生的智慧,加上生活中累積的經驗,以清晰的判斷與規劃達成目標的藍圖,當中必要排除過多的成見與偏激,不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會有意料不到的成果展現。

    四、無私的大願力。人因為自私,所以心量有所局限,自然成不了大事,謀事亦成不了氣候。相反地,成就越大的人,心中所容納的是更加廣大,所引動的是更多的因緣,因此必有更多人才來共襄盛舉。能將本身的潛能運用發揮,亦能啟發更多的人才將潛能發揮,使所創造的利益倍增,所加惠的人群無限。

    五、無我的圓滿心。無我方能不因人我是非而生起煩惱對立心;有煩惱有愚昧,則內在潛能即不能發揮。唯有無我無私,才能圓滿周遭的人、事、物。為了公眾利益設想,自然將潛在的良知良能發揮,如此身心便有難以形容的快樂,使得生命更有價值。

      不凡人生顯良能,潛在寶藏自家珍;

      自信銳智謀劃力,無私無我圓滿臻。

 

23.南海古佛降文(2015.6.29.星期一)

    (註:本篇聖示下化於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粉塵爆炸災難後二日)

        詩曰

      聲色感官眩人心,苦樂相依無常臨;

      人生目的須認清,輪迴本質返清靜。

    眾生苦!苦於無明蒙蔽本心清靜,而依六塵幻相為實,終日妄心追逐聲色,受感官所役,以致難出離無常之苦。

        又詩

      三界如火宅,無常瞬間來;

      六塵非實在,五蘊熾盛害。

      警世當戒慎,真相須明白;

      念念皈清靜,清心得自在。

       人生目的系列第二十三篇:無常之另一面向~進化.淨化

    人生本即一連串的無常變化所構成,只是人往往將無常定義為負面與災難。然而無常法則本即是一連串因緣果報的具體呈現而已,在於陰與陽生生不息之系統中,必以無常法則來造就一切因緣條件之構成。無常可怕嗎?對於被動順應因緣既定模式者,確實相當可怕,正因不可預知而令人恐懼,因此只能消極地等待時機成熟時,去領受好的或壞的償報。這也是人生最大的隱憂與痛苦,只是人總是害怕承當苦果,卻不懂得在原因形成不良後果之前去做預防,因此只能僥倖的祈禱悲劇不要降臨在自己的六親眷屬身上,而不知從根本來避免禍殃的形成。

    遠離禍殃該如何由根本來斷絕?雖表面看來災禍形成之因素眾多,但究其根源,還是因人的這一顆心而生。千形萬象總由心念而起,若要遠離災禍,就必要先徹底了解自己這一顆貪戀紅塵聲色的浮動心。因為人生本是禍福相依、苦樂相伴的對應世界,你一旦染著於樂,亦會有苦之對應相伴。追求快樂,則相對會有失落,無常多變之苦必相繼呈現。登上高點,即必有向下滑落的低潮態勢出現,但人只執愛一邊,不能如願時心中便生痛苦。不懂得坦然面對二元的變易,則心境即難獲得平靜。

    輪迴的意義除了是連貫過去因、當下緣與償受果報的定律之外,其實更是富含人之靈性進化的契機,然而不知把握進化的契機與條件,則會使靈性退化。這是相當可悲的事。人生在世真正的目的為何?人不可不知呀!

    人若尚停留在追求感官聲色的幻境中,是相當容易迷失天性的,更會淡化道德的觀念,凡事以唯物主義來思惟,人之靈性則容易被埋沒。思想行為受物慾控制,即助長獸性的顯發,如此人禍天災由眾念惡心所感,是相當可怕的群體效應。這也是警惕人心的一種教化意義。

    人要改變自己所生存的環境,首先必要能善用自己的心念,集眾人之善念的確能改變整體環境的磁場與氣場,所以修行人亦首重修煉自心,原因即在於此。

    修行人是立志此世要淨化自己不淨的思想觀念,最終可達真正脫胎換骨。然而平凡的世間人即是自認為平凡人是應該聽天由命的,所以不懂得進行改造,自然不能有所進化提升。遇到不如意的事時,只能怨天尤人,真是太不幸了。

      人生目的改前因,輪迴真相返元性;

      生命歷練除無明,淨化改良好靈性。

    人生一世藉由事物(務)來點化自己的心,能有所感悟,則是一種莫大的啟示,也是助自己回歸清靜的莫大功德。觀事務切莫以意氣用事來判定;透析事務背後啟迪人心的意義,才是最大的智慧浮現。

 24.因果造化 造化因果
    人生即是一連串的因果相續。人因為無明造下了善惡諸業,可悲是在於償受業報之時,尚不知深刻反省,力求改造,以扭轉宿業導致每回的生死輪迴。靈性隨業力所挾帶的諸多煩惱,使得智慧不能萌生,反而受妄念與煩惱阻礙,於事務發展時不能正確地做出判斷。自己的心念無法朝正向、有智慧的方向思考,卻被外來的問題與麻煩擾亂心思。這就是一般人最感困惑的生命課題。
    人要能活得自在,首先必要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命」雖已是前定,但「運」則是天地法則中所設定的一項可以改變的密碼,懂得破解的人即可突破生命的既定狀態。
    你滿意你現在的生命狀態嗎?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認命並以正向、光明的態度來面對生命固然是最正確的人生觀,但若能在安然自在的生命態度中,再加上更積極正向的改造元素,即使這一世未能成就,下輩子亦會隨著你的觀念與心態的改變及提升,而比此生更有福慧。
    改造即是一種向上提升的力量,但改造需要決心與毅力,尤其要戰勝自己「陳年」的老舊習性,更須下很深的功夫,並且能夠時時檢視內心的念頭。這是改變環境與外在的最大力量,只是人往往不知由自己內心下手,都是僥倖地認為:在事務外相上作一些形勢(式)上的調整,即可改變自己的處境。其實這是自欺欺人的作法,連心理安慰的功能都不能達到。
    世人是以財富、地位及權勢來判定一個人的成就,這三個條件如同兩面刃,可成就善業,亦能造下惡業。若能配以德行、智慧及慈悲,則能造就無量功德。
    有德之人得到財富,會將其視為一種公共資源,能以智慧來佈施,加惠世人。德能配位,更是攝受人心、感召善業的根本力量,再加以慈悲心之大願力將權勢運用於利益群眾的事務上,即是發揮良能的廣大能力。關鍵不在別處,僅差別在心量與氣度、胸襟而已。
    作大事之人必有過於常人之心量,心中想的是如何成全更多人的利益,甚至是先設想眾人的利益,而忘了自己的利益。最後成就最大的,是無私的大愛。
    因果很可怕,那是隨順因果的人必然會有的感覺。修持者應認清因果的真相以及因果形成之法則與定律,要能在因上下功夫,莫待果報成熟時再感嘆難以扭轉。
    因地下功夫,則必明晰自心之起用。正向、光明、無私、無我是清靜業因的狀態。因果相當複雜,若能了解其形成之原理,即可將其改造。一切因果皆是由自心而起;一切因果亦可由自心而加以扭轉。
      世界共同環境成,累積善業災不生;
      一念菩提淨化轉,人心是佛蓮邦臻。
    人很厲害,可以創造現有的環境,但你目前的處境是不是你想要的?不論你相不相信,現實呈現之環境確實是你所「想」成的,是由你心中思想狀態所反射的一種現象,是你過去與現在的思想觀念主導之行為所創造出來的。未來你還要按照你的舊劇本演下去嗎?或是要修改一下你心中建構的未來劇本?或者你根本都不想再演下去,只想回歸原本的清靜自然?這些都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從現在起,收拾起你慣有的思考模式以及一切不好的念頭與思想,你若能靜下心來,確實向內觀照一段時間,將會發現自己的運勢已在悄悄地轉變。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改造提升。

25. 放下與承擔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本即是戲,戲亦是人生之示現及寫照。演戲之人完全投入,觀戲之人可有體悟?然而曲終人散之時,唯有深深的情感尚留存心中,情緒與意念,尚隨戲劇情節起伏不已,但事實上戲已落幕,一切已回歸於空無。
    人之一世亦猶如一場戲一般,人之輪迴亦是如此。戲一場接著一場演,都是根據角色本身獨特的性格來主導。其扮演的鮮明角色,不論結局是悲劇或喜劇收場,都與角色本身的個性與習氣有絕對之關係。因為劇本本來即是為角色之個別性格所量身訂做的,因此以戲劇來比喻人生是極為恰當的。
    人生與命運的密碼即蘊藏於此,破解角色之設定,則須在自己人生之劇本中,由個別含因下手來改寫程式。認識自己或許比觀察別人來得困難,那即由旁人來分析一下。每個人的運勢與現況,不論好壞,都是肇因於其個性與習性。此一立論可由以下幾點來驗證。
悲觀主義者因缺乏自信,遇事態度消極畏縮,不思進取,所以無法以正向思考去引導創進因緣的實現,以致於一生難有大成就。這就是此一角色的特性,注定扮演失敗者,甚至不知反思失敗由何因素而成,僅是以抱怨、責怪、遷怒等負面情緒來掩蓋自己的缺失。如果不能扭轉自己的習性,恐怕永遠都只適合飾演失敗者的角色而已。這種人不能怪老天不公平,他門的命運全是由自己設定的生命程式所使然。
    生命劇場的角色是十分多元性,人亦同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有人演來十分輕鬆愉快,得意春風。當中難免有些波折,但有智慧、有勇氣者,都可以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觀念,進而使得行為與心境都得以有良好的結果產生。這就是懂得時時主導自己的劇本與藍圖,瀟灑地遊戲人生,並在如夢似戲的生命過程中,創造永恆不朽的人生價值。
    如何改造生命的程式?首先必須放下我執。人的習性強烈,即是我執過重,太過於自我。自我為是的人其實是最痛苦的,苦於自心之感受。習氣與脾氣太深重的人,心一定是很受拖累的。人只知道想抓住什麼,或怕失去什麼,卻不懂:放下才能擁抱一切。
    人的毛病是自己觀念與習氣所呈現的具體表現,自己或許也十分明白自己的缺點在哪,只因為是自己所犯之過,故而總是一再原諒自己,姑息自己,甚至找其他理由來說服別人,更欺騙自己。然而吃苦的終究是自己,不能自由的也是自己的心境罷了。放下吧!放下自己不良的習氣與不正的觀念。破除你的獨特個性,除非那獨特的個性,總是帶給你好運,否則為何不拋棄呢?
    放下吧!放下不該有的執著,人生的所有人、事、物,都將隨一期生命的消逝,再還歸於無,可是你的執念卻牢牢的將你陷入在一種生死不斷輪迴的模式當中。很傻!只是你還沒有跳脫這個遊戲來看這一切,等你抽離出來回顧這一切,
你將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傻。
    也許有人會質疑:人若把一切執著都放下,怎麼做人呀?這就是心態拿捏的分寸所在。人是該有一定的角色責任,亦必須扮演好角色應有的承擔,方能在承擔責任之同時,透徹了解生命的實相,以超然自在的心態,好好正面看待人生,積極圓融處理人事因緣,心不受綑綁,只是將人生過程成為累積經驗,增加智慧的旅程。
      放下自我心遼闊,承擔職責良緣播;
      入世煉性真修行,出世超然得解脫。
    人生最主要的課題之一,即是懂得放下,更要能適當的承擔。放下與提起之間的智慧,能體會者便能自在的面對人生。

26. 世事無絕對;人心有作為
    人處於對立的世界,因此世上一切事物往往因為不同的選擇,而產生各種決定與結果。這種微妙的變化,正是此無常世界的既定法則。
    人總為了世事的多變而感到無奈與無力感,卻不知如何利用此種無常的法則,來創造生命的永恆價值,僅是隨著自己獨有的性格特質,不斷以各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循環生死,不知如何主導自己的主觀意念,來趨向於天性自然,所以才一直就過去固有的特性與習性,創造出自己現代所身處的環境,而一切由感官所衍生的苦受與樂受,是那般的令人無奈承受,這是不懂改善自己心靈、不能自主人生的一種悲哀!
    跳脫既往的思想框架限制,是改造生命模式的第一步。要能主掌時運進化的的契機,必要先能由自主掌握自己的心識變化開始。這樣才不會因為自己不正的心態觀念,使自己陷在不斷循環於痛苦的漩渦,此是改善環境的重要心理建設。
    心想事成,並將心中所構想的願景實現在現實世界,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所形成的結果有時甚至遠遠超乎你的想像,所以善用心的神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你目前所處的世界即是由這種作用力所產生的。
   若要人類身處的環境良好,首先須認識自己就是運用心的創造力來造就世界,明白透析此一道理之後,才能以自己的經驗影響更多人來創造美好的世界。
    人的價值差別,在於當事人是否能懂得運用自己的思想去改造命運,並且影響其他人去創造自己更光明的人生,或者是僅能被動地按自己的習性,創造悲慘痛苦的人生而無奈承受。相信自己是世上最有能力的創造者,自己的命運由自己決定,自己的處境由自己改造,唯有自由自主來生存,才有資格去幫助更多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心是發號指令引導行為的主要根本,只要正面思考,勇於創造,心即有正向的作用力量產生。行為與氣運均可受正能量的形成來導引。要小心運用心態與思考的作用,因為不管結果好與壞,都是由相同的思維作用而產生的。不論正向或負面,都會形成具體的呈現。心想事成,好事可成,壞事亦可成,因此不得不謹慎發念啊!
      心王發佈主導權,念力引生力道深;
      靈魂收攝自作主,非凡價值真永生。

27.南海古佛降(2015.8.3.星期一)

 

           偈曰

 

 

        南無清靜心無礙,海闊天空福自來;

      古意純良合應道,佛心光明智德開。

 

 

 

        人生目的系列第二十七篇:生命意義提升自己

        詩曰

      突破障礙來蛻變,超越極限邁向前;

     提升視野心廣闊,發揮良能德深遠。

    人存在世上最大的意義,即是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為自己活在世上找到一道最佳的生命出口,即是不斷提昇、昇華生命的存在價值。因此不論懂不懂此道理,生命本身卻始終朝向此目的作為導向。人即不斷被引領,去了悟這個真相。唯有及早覺醒認知,方能順利地將生命的功能真正的發揮出來。

    然而要將生命的功能發展出來時,必須先由心靈方面來探究,方能真正由心靈來引導軀體,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自由。如此才能將一向顛倒的身心主客作用反轉過來,由心靈來主導生命,而非任由軀體感官的體受,以短暫空幻的假象來控制心靈與身軀,以致使得身心受累痛苦。認清此理即是自在人生實現的第一步,也是生命課題的最主要功課。

    世上為什麼有如此多人想要進入修行?即是為了追求生命的真相,而過去世已成就的聖者與覺醒者,亦是了悟此人生的道理。若要進入此實相當中,首先必要了解自己這顆「心」是如何產生作用的。唯有先明白自心的作用,才能回歸於自主的地位,才不致於受外相擾亂五官,影響原本清淨自在的本來心。

    人若可及早明白並覺醒,心即不易受控制。身心也就不致於陷於苦境之中。困境障礙皆因凡心妄執而起,世間法則的玄妙也正是包含一體兩面的功能作用,因此困境由心境而生,坦途也是心的另一種作用與功能。只是人總被困陷在某種情境當中,很難掙脫出來。這即是所謂的輪迴!若要解脫輪迴,說穿了,就是必須先掙脫你不良的宿命,而宿命的堅實外殼即是一種固化的觀念與僵化的思考模式。因此你若希望活出怎樣的人生,就必要先改造你的思想,入於相同的情境與狀態。

    此一邏輯是否合理?仔細思考一下即可明白:總不可能你的心境不快樂,而你的處境卻是愉快的。如此簡單的道理,人卻很難將兩者關連在一起。心態若不自在,即不可能追求到真正的自在。同樣的道理,若是沒有富足的心理,又如何創造富足的人生?

    人總是喜歡向外看,而不知向自己體內迴光觀照,自我反省。因為不論如何遠大的願望,都要由自己內心先建立一種信念,才能將願望實現。要對人有所貢獻之前,必須先安頓好自己的一顆心,否則一切將難以達成。愛生命、愛大眾,應先懂得愛自己。成就大事之前,更需要先健全自己的心理。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根本穩固之後,才能發揮作用,進而實現整體生命的寶貴價值。

 

  人生目的系列之 28. 人生如夢 藉假修真

    人有時會有一種覺知,對於昨日與過去皆有一種不真實的感受,猶如一場夢一般的虛幻,甚至前一秒的念頭與情境,都是如此的不真實,更難以抓住,此即是生命的實相。有覺性的人很容易覺察到此一道理,這也是示現一種宇宙真理最直接的表現。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無常,而隨時間、空間不停地起變化。人若不能意識到此道理,則會不懂得順應無常而致心生痛苦。然而解脫痛苦亦非僅是認識無常即可,還須在順應無常中,可善用無常的改造契機,將原本不良的情勢,透過運用無常的原理,去創造更良善的結果。

    追求美好的呈現,並非僅是局限在有形的物質方面。心靈方面更是一切形體形成的主要根本,因此欲追求美好的事物呈現,首先必須由心靈建置開始。心靈處於怎麼樣的狀態,現實世界才會隨之產生實際的形象出現。所謂相由心生,萬法唯心造,即是此理。

    人的思想總是很顛倒,也很本末倒置,一生都在捨本逐末,老是追求事務的結果,而不知道從根本源頭去下功夫,因此才會總是求之不得而痛苦不堪。

    人也很短視,只圖眼前的利益,追求瞬息的感官快樂,對於心靈的提昇卻甚少用心致力,導致汲汲營營、庸庸碌碌地過了一生又一生。一顆心尚被外在的物質所綑綁,心不自由,更別說能創造多麼偉大的事蹟了。貪圖眼前的利益,則看不到光明的遠景;執持狹隘的心量,終無法獲得逍遙心境。

      驚覺人生似場夢,妄心追求終成空;

      假體還有真性在,藉假修真境不同。

    人生的目的即是不斷將生命等級來向上提昇。心境增長多少,境界即成長多少。在人生的旅途中,必要明白掌舵領航的重要性,因為上昇或下墜皆操之在此心之作用。

 

                人生目的系列之 29.增長正念 進化人生

    人有怎樣的觀念造就怎樣的行為,即成就怎樣的人生,因此改造人生須由思想觀念作起。人一般都是以感官接觸直接來作出反應,形成好惡,心生取捨。這是一般人隨自我的個別意識反映出來的現象,也是為何人之所以會一直承襲過去的經驗與思考方式而作為行為的指標,因為人的觀念形成一種特有的心態,造成個別的習氣。這也是命運形成的主因,如果想突破命運的既定控制,首先必要將自己的觀念來扭轉。

    眼見不見得為實,人之眼界是十分有限的。除了能看見粗淺的物質現象外,有更大部份是人眼所不能見至的。若以無形或較微細之物質來言,都很難以肉眼來觀視。因此人因為眼睛之視角有限,也同時限制了心之寬度與廣度。這即是一種心境增長的莫大障礙。

    再以肉眼能看見的物質與現象來說,也會因人而異,因心境而異,因不同條件而給人不相同之觀感,所以要使得生命之高度、深度、寬度有不一樣的提昇,就必須懂得用「心」去看世界,而此「心」與以往你習慣的角度是很有差異的。

    因為人總是隨外境而以心直接分判,即心生好惡。此是一般凡人、凡心的普遍作用,所以要成為不同於凡人的人生境界,必要對於所見的人、事、物有不一樣的視角與不一樣的心胸,更要有不一樣的通達,才不會容易受到環境的變化而影響心情,也不致於因為他人的作為而使得自己產生煩惱。這就是凡心與本心的差別。

    世事沒有絕對的結果。主導結果形成的因素,則以心為主要。學習以更多面向的角度去看待人、事、物,相信事務的發展會隨著心態的轉變有更多元化的呈現,展現無限的可能與美好契機。

    人與人通常被歸納為兩種因緣,即是非善即惡的聚合因緣。其實以心的微妙變化,即可將善惡對立的因緣發展出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必要靠智慧來圓滿的,而智慧的產生即是心的妙用。如何用的適切,則靠一顆自在、不受限制的心。所以知道心對人的生存有多麼重要嗎?一般人受凡心的控制,所以快樂是短暫而不實際的。生於此時代,應將心好好發揮運用,令自己自在安樂,使得環境祥和。

      順境時更要修福,逆境時換個角度;

      好與壞由心作主,心態轉又是坦途。

   30.   成長蛻變 自我實現 

    人生最可貴是所經歷的過程。人心主導過程的發展,過程又影響人心之變化。心就是一切經歷的主導力量,而呈現之現象又牽引著心的起伏。因為過程之現象狀態能使得心反受控制影響,所以在心念意識每個環節要做出決定時,必要好好地連結,才能將未來所要呈現之成果導向好的發展。因此主導生命的力量,是來自於自我內心的覺醒,所以不受外境一切來干擾自心的判斷,而能自在地活出自己所要的人生。

    然而人生終究不是盡如人意,一些偶發事件經常會打擾內心的自在清靜。此時一般人往往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心情,而做出直接的情緒性反應,這些反應大都是很不明智的應對。因為不智的行為應對又造下一連串不良的後果,所以人生就處於此不良厄運的範圍中,循環不息。這就是隨順習性、慣性,任其發展的結果。若欲朝好的方向改變,必須在問題出現時,先冷靜來思考,將一些不良的情緒止息下來。如此即會發現,當情緒控制下來時,另一股智慧能量方能進入自己的思考中心,做出最切當的處置與應對。有時危機即是轉機,更是別開生面的契機。

    人之處境是過去的心加上現在心所構成的具體呈現,而另一番境界即是決定於此刻心之所向。所以有明確的心態取向,即產生現實、實相的展現。心想事成,是結果已顯現。心之導向、信念、持恆力、行動力,導致成果產生。創造力、念力、持恆力、行動力,是心想事成的構成要素。

    善用心的力量,即可完成心中的願望。

    人生即是不斷成長,經過一連串的突破與蛻變,而達到自我價值之實現。正向往前方的目標邁進,不要將心思沉浸於回首過往,因為過去心已然成為一種形式之呈現,唯有將當下心善加運用,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處境。莫因過程中之小小阻礙而使得內心處於動盪不安之情緒。心之主人有能力即時突破困境,往另一個嶄新的境界前進,此即是不斷成長的契機。心態微妙運用,則可輕鬆地創造自我價值,既能利益大眾,更能自在己心。

      愚人心外求佛助,智者內觀達自如;

      迷糊一世問前途,覺悟自性為真主。

  31.由境轉心至心轉境

    人只要生於世上,必有諸多遭遇。不論對人、事、物,面對各種機緣接觸,心中則產生種種感觸。因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接收,意識產生心中萬般境相,好壞即刻分判,加上固有的自我意識引導,便成為此人對事物的基本反應。因各別習氣、脾氣、慣性的使然,即決定事境的後續發展與結果。所以說,人呀!一般都是受到外在的環境來轉變自己的心情,才會痛苦,因為心不由己而受境來控制。

    人生存的條件與福分,因各別的過去因緣而差異甚大,所能具足的資源與環境自然不同。人卻不能認請此事實,面對人我的際遇,產生不平衡心理,因比較而形成不滿。如此痛苦皆因不明道理導致。須明白,凡事必有前因及後果,若只看眼前的結果,而不明其背後形成之原因,則是不能透徹人生的真理。因不明道理而終日怨天尤人,迷妄造非,命運僅會更加困頓、貧苦而已。唯有坦然面對生活,積極樂觀,勤加植福行善,加上轉換不良心情為正確心態,轉念正心,才能漸漸地將生命的負成長化為正成長。

    人其實生存所需並不多,但人的貪心卻是太多。當不斷地追求物慾享受,達到極至,卻仍填補不了心中的空虛與失落,原因為何?只因一切有形物質都是不斷幻滅的假象,滿足得了一時,終究富足不了心靈,而富足心靈卻非物質所能滿足的。富足心靈須由正念來轉化妄念,念頭轉變,心境也會隨著轉變,連同客觀的外在條件,就能產生變化。這是相當微妙的一種連鎖效應,也是很簡單、很自然的原理,只是尚未悟道真修之人,都是習慣隨著外在環境來轉變心情,而不能由心態來改變環境罷了。

    學習簡單知足地過生活,不但是物質上如此,心理層面更要如此。就像平安雖然看似平淡,卻十分珍貴。健康亦是如此,當失去之時,方知可貴。人活得快不快樂,自不自在,都是因自己的心態與觀念而形成的。所以明白人生的真正道理,知道因果,不造惡因,不怨果報,謹慎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行為,防非止惡,行善積德,即是轉境改運的最佳良方。

      心由境轉苦難當,境隨心轉福增長;

      行善積德天賜福,善行德臻運必轉。

  3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作為個別獨立之個體,是一個不斷追求進化的生命,這也是一個演化進階的過程,因此人必要善用自己的優勢,利用可思考、創造的優勢,來不斷提昇自己的生命價值。但在此之前,必要先了解人真正的價值是什麼。

 

    一般人總是以外在所擁有的物質,來認定一個人的價值,那是很顛倒的看法。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物質資源,只是用來幫助一個人去實現心中無限的偉大理想。此理想可以很廣泛或很深遠地嘉惠人類,甚至宇宙間的所有人、事、物,因此價值的本質必須是無私、無為、無所求的,才能使得人性的價值是無限、無量大的。

 

    修身是改造、進化自己生命狀態的過程。修身看似以行為作為基礎,但外在之行為表現必須先有內在心理思考之導正,才能表裡一致,使得一股涵養氣質自然流露。

 

    修身必兼俱修心,否則表面工夫是難以成立的。心態修整改變後,身行表現自然端正,這才是根本之道。一般人修身很簡單,只要反省向內去檢討,即能很清楚自己的缺點與毛病,只要勇於正視自己的問題,決心改造,自然行為很容易符合一般的道德規範。一般人行為雖沒有嚴重違反道德,但卻令身旁的人感到難以忍受其毛病與缺點。因此修整自己的思想觀念,改善行為表現,除了可使得自己的品德更加提昇進化,另一方面更能改善人際的融洽。

 

    齊家:人雖是獨立思考的個體,但在此群居的世界,亦需依附親人眷屬,相互依持才能安適地生存在世上,所以總是以主、客的不同條件來飾演各種角色,也必須承擔不同的責任,這是一種很巧妙的組合搭配。人與人也正因相互的付出與收受,而產生各種因緣的形成。身心狀態與修養好的人,就能很順遂來圓滿各種不同因緣的浮現。隨緣盡本份是周全人際親疏的原則;盡本份也是圓滿人倫綱常的基礎。

 

    治國:國之興亡,匹夫有責。現代的社會觀及國際觀更加突顯此一道理。人生存在道軌所運行之軌則上,可以說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們已漸漸意識到地球村之概念,因此怎可不謹慎來看待每個人、每一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一切好壞都循著一種軌跡,就是「輪迴」,像一個圓圈一般,終歸返回原點。這即叫做因果定律,而此定律落在大範圍所形成的影響力,則隨之變大。所以說,群體意識的可怕、可畏就是此道理。此世紀群體意識抬頭,人類的未來命運亦須由此來改造。

 

    平天下:天下太平唯在公心。人能無私,方有大愛。公心即是能放下自我狹隘之私慾,坦然奉獻;身、心、相都不執著,無所求,不圖回報。一切視為自然,沒有功、利之想。因不受私心、妄想所迷惑,一切行為可達大利益,造福無量的生命,使視野更加廣大,具遠大的宇宙觀。

 

      人生目的要昇華,修持身心德性佳;

 

      齊家治國平天下,無私付出利益大。

 

 

 

33.如夢人生 覺醒過程

 

    人生目的是由夢中覺醒。昨日似夢,未來如幻,當下雖似真實,卻不踏實。人生就是時空的不斷流逝。人心苦,因為不停地追求看似真實、卻都不踏實的一切。看見周遭的人、事、物消逝,卻麻木地沒有受到啟示,僅無知地認為所有一切無常、變異、災禍、不幸都與我無關,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躲過無常的巨輪,可置身於陰陽制限之外。所以當生老病死各種苦境來臨之時,則心裡難以承受。

 

    不知人的一生受到五蘊熾盛之苦所限,心境不得自在清涼,又鍾,畢竟又要別離更苦。怨憎會亦是因果討報的苦果牽纏。種種求之不得苦呀!人生即是苦中作樂、堪忍、堪受,而不知出離此輪迴的苦海,皆是迷睡於夢中,不得清醒,更是不知夢醒之後更有聖境,即是更好的境界。眾生都只是迷於凡塵幻境與人我恩怨情仇,苦苦不願脫離呀!

 

    人的真正面目都被外在的假境所取代。人不相信內在的自己有股強大的主導力量,而習慣受外界的形相迷惑感官,所以終日奔波勞形勞心,只為滿足物質上的需求,而心情亦隨著人我之間的七情六慾牽引,有時快樂,多半時間是痛苦相伴。此即是人生的真相。如果終生都不能得到真理的啟示,恐怕只是迷迷茫茫地度過一生而已。最怕是造下惡業,下一世更苦。

 

    人生是甘苦過程的寫照,如何在實際歷經的過程中得到靈性的啟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靈性受到啟發,是要能夠清清醒醒地明白自己內心的聲音。回到內在,才能自在地活著,否則僅是感官驅使的奴隸罷了。

 

    擺脫感官指使的糾纏,自在地做自己由內心來主導的主人,將會發現自己變快樂了,變聰明了,變灑脫了,心境與環境變順遂了。這才是人生在世的真正目的。


 

34.南海古佛降(2015.9.22.星期一)

 

        偈曰

 

      內外如一表裡同,心物皆淨智便通;

 

      泯心泯境履中道,妙心化境運真空。

 

         人生目的系列第卅四篇:做真我得自在

 

    人因為環境,加上自己的個性,往往行為表現是和內心不能一致的,也經常是昧著自己的良知本意,去做一些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由於人的本性都具有良知與善性,因此在所謂身不由己的條件下所做的事,會令自己相當不安與痛苦。只是人往往會在面對事務抉擇的當下,以迅速達到滿足慾望之目的為處置事務的出發點,而很難以更廣泛長遠的角度去判斷,決定處事的方向。因此人的痛苦與無奈,皆是因為自己面對事務時的觀念出現偏差。應對事務的判斷智慧不足,加上貪婪慾望的驅使,而以短視、近利為行為的方針,使得自己經常是內心天人交戰,良心與慾念拉鋸,而不能真正自在快樂地生存。所以要做個表裡如一、不偽裝、不虛假的現代人,必要了解什麼是讓自己能真正獲得快樂的因素。是物質嗎?還是心靈?

 

    人生存在這個有形有相的世界,絕對脫離不了對物質的依賴而生存,所以人追求物質滿足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人的追求限度早已超出正常的需求,而形成一種貪得無厭的狀態。由於人我相互間的比較,造成人們多以物質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加上社會普遍性的價值偏差,多以金錢、名利、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與地位,如此更加重了人心對物質形色的注重,而淡化了內心道德觀念的確立。

 

    人要快樂,首先要能真正駕馭自己對物質的貪念與慾望,能真的善用物質來富足身心,而非身心皆受物質控制。這是贏得主導權的第一步。由正常的心態來運用物質資源,會更加令身心受益,既能真正利益自己,又不會因為過份的爭奪而傷害到他人,何況利益分享與資源共享的善念,將會帶來更加豐盛的資糧,可由自己來支配而無虞匱乏。這才是真正富足人生的正確心態。

 

    看淡物慾,並非意味自己將過著貧乏不足的人生,反過來卻是富足人生所應具備的觀念,也是真正反轉逆境的開始,因為心量氣度不受物慾綑綁,智慧福德自然隨之而增添,所以福份不求自來,人際亦因為無惡性競爭而能結下更多良緣。追求物質以互利共榮為出發,所創造的成果當然是加乘倍增而源源不竭的。

 

    人因貪慾使得內心格局狹小,凡事以人我分別、比較為處事的出發,因此拼場面、比排場、以種種虛華不實的外相去裝飾自己內在的空虛不實,反而更加突顯內心的不足。人若以外在的物質形象作為莊嚴自己的價值,是相當淺薄且不堪一擊的,因為別人只要親近你一段很短的時間,即會發現你除了物質的妝點,內在裡一點內涵皆無。如此是不能長久吸引並凝聚感情的,唯有真正具備內涵與道德的修養,才是真正令人樂於親近、擁護的人。

 

    人最終仍須回歸於內心的自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人生價值,是此生來此世上的重要功課,而人本身就是靈性與物性兩相結合的生命狀態。如何達到身、心、靈都能富足安樂,是很深的功夫,也是必要面對的事務。及早認識物質現象的成、住、壞、空,就像心念變化的生、住、異、滅。由此自然法則的微妙演化當中去探究,原來那個清靜的靈魂是存在的。如何回歸自我,獲得真正的自在,則由自己去用心體悟吧!

 

      人世幻象終是空,觀透實相境不同;

 

      自在隨緣除惡業,富足泉源在其中。


 35.南海古佛降(2015.9.28.星期一)

詩曰

人生目的為奉獻,生命價值來彰顯;

無私自然德性添,相互貢獻共成全。

人生目的系列第卅五篇:無私貢獻 相互成全

人因私慾妄念使得自己墜落、投生於地球世界,而人世間則是一個教化眾生、明白真理的道場。若能及早認知生命的意義,則可早一日使得身心皆能安然地生存在此世上,否則即會因自己無知而生起的妄想,使得身心飽受無謂的痛苦。人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過程,都將成為心靈成長的養分,別讓負面情緒使自己陷入誨暗的陰霾。

生命即是每個人參與演化的機會與過程,由種種因緣的聚合形成不同人、事、物的呈現。對於此生中與自己有緣的對象,不論好壞都應盡己所能,去成就、圓滿、周全人我之間的緣分,過程中或許會遇到困難與艱辛,但若能克服自心的執念,放下無謂的堅持,以不同立場、不同角度去思考,則不易落入過於主觀的固執狀態。這便是打破自我意識形態的超越方法。因為人在我執不重的心理狀態下所作出的行為,才是最符合自然的表現,如同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何等的無私,毫無目的,也是最符合於自然之道。

人生的微妙安排,是以家庭作為生命成長最安穩的所在,六親眷屬更是過去世與自己有深厚的因緣和合而又聚在一起。雖然每個人的親屬間因緣深淺不一,好緣壞緣也不盡相同,但這一切都與自己累世的作為有直接的關係,因此不論好緣與壞緣,都無須埋怨。好的親眷因緣必然要珍惜感恩,而不良的親人因緣更需盡力去圓滿。須明白,能夠成為六親眷屬,說明彼此累世因緣十分深厚,否則將會難以成為一家人。完成人生的課題,必先圓滿親眷之間最基本的關係,這是人生必修的課程。若通過不了此關,下回必須再來一次,則須面對更加複雜的課題,因此倒不如就在此世運用智慧來力求圓滿吧!

人之所以不能成就更大的事務,原因在於心中的格局過於狹小,親疏因緣的觀念強烈,凡事皆以利益自己或自己的六親眷數為考量。親疏人我的分別心強烈,會使人目光短淺,以致行事的出發點都只是為了私利。會有這種狹隘的心態,乃在於不知一切眾生、所有人、所有物種都與自己的生命存在是息息相關的。

生態法則因緣鏈是環環緊扣的,你若無知地選擇分離此一因緣鏈,後果將會是相當不堪的,不但身心受苦,生活中更是難以達到真正的平靜、安寧。心愈是有所求,所產生的不足與不安感則愈是強烈,這即是人生的奧秘。選擇小框框、小格局的自私人生,後果是常是求不可得的,即使得到也無法長久持有。人只要尚有覺知,則不難發現此一奧秘。人世間因違反此一真理而不斷召來的逆緣,即是最好的明證:無私方是宇宙生存的真理,背離此一道理而生活之人,是很難得到自在的。

人付出什麼即回獲什麼,好的結果如此,壞的果報也是如此。所以別吝嗇付出、施予,因為當你忘卻了自己,一心只為大眾利益付出時,受益最多的反而是自己。若能達到凡事不為任何目的、對象,自然而然去作時,一切將會因為這種無為的陰騭變得更加順遂,因為那即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放下我執解逆緣,圓滿眷屬互成全;

無私大愛行大願,生命價值留世間。

人生一世可以是下一世輪迴的連續,也可以是永恆價值的延伸,一切皆由當下你的心態去決定。

36.南海古佛降(2015.10.5.星期一)

偈曰

過去因緣來滿圓,當下天命作完全;

未來科技能乘越,藉假修真得還原。

人生目的系列第卅六篇:圓滿人事 放下我執

只要是人,即注定要面臨一連串的人事因緣,而這些將遭遇的一切亦非偶然,更不是無依據而會呈現的。正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往昔所造作之諸業,無論好壞,經時空因緣和合之下,則是目前此世所會形成的結果。因此人必須明白這種因果定律,並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更要學習運用巧妙的智慧來圓滿自己身邊的人事因緣。這樣的作法才能在償受果報之同時,不再結下一世的不良緣份。這即是利用人生輪迴改善生命層次,達到進化(淨化),回復本來純真的面目。

對於償受因果的過程,若能有正確的知見,將是破除因愚癡所造成的輪迴苦果最有力、且最根本的條件。人因為受生死輪迴之苦,所以迷幻於凡塵的假境,沒有聖人、仙佛超然的宇宙觀及一體觀。由於知見不同,因此思考與行為的依止,皆是落入於凡夫之人我、分別、計較、得失、親疏等種種對立的觀點,所有的思惟與行為皆是以陰陽對待為出發,以致使自己終究離不開生死輪迴的限制。所以在償受因緣果報顯現之同時,即要懂得由知見入於內觀。慎初發之念;畏未種之因。如此才能扭轉不斷輪轉之輪迴巨輪。

生命是極為細膩之人生劇本,每個人都有他必要扮演之角色。雖人生劇本大致雛形已有底定,但主要的後續劇情則可由自己來主導,因此當下能稱職且完美地扮演好人生過程的各種角色,完成此生所賦予的使命責任,也是此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時時提升自己的能力,隨時可以運用自己強大的能量去影響惠澤更多人,這是將天賦使命發揮到更加極至的程度。當愛你的人越多,怨你的人漸少,此時因果的作用力是正向的,是好能量的累加。在扮演人生角色、完成使命的同時,亦是展現生命價值的真正利益。

科技是人運用自然的創造力所呈現的一種強大力量,其本身即是結合物質與精神層次的一種宇宙現象之作用,可用來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但在某些層面卻嚴重干擾生態,導致失衡,因此科技僅是人類運用宇宙質量的一種能量作用,而能量本身無好壞、利弊,但運用時是利益蒼生或毀滅生態,則由人心是否以全盤同體大局來取決也。

人類所居的世界,有些因素看得見,有些則是看不見,卻都深深地影響人的生存,正所謂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缺一都無法完整構成人世間的生命現象。在物質的誘惑以及精神的情緒起伏下,人會迷失本性,愈迷失就愈不易清醒,也不願覺醒。然而這個有形世界終究是會不斷變易。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物質必然循此定律而循環,心靈亦是生滅不息。人會感到苦,是因為無法通透無常是為生命輪迴之法則,苦苦追求永恆的安逸與快樂,是不現實的。唯有屏息妄念與感官的追求,回復清靜內觀原本即圓滿具足的天真本性,才是真正快樂的人生。

因果好壞靠人為,天職周全須智慧;

科技運用重修為,本體可貴要回歸。

人生難得,貴在知修。明白道理,才能修整改變人生。體實生命真正的價值,方不負難得之人身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降(2015.10.12.星期一)

 

        偈曰

 

      人道貴於能佈施,放下我慾五戒持(持戒)。

 

      圓融人際嗔不起(忍辱),實現價值精進志。

 

      生命過客無妄心(禪定),智慧生活自在行。

 

      人生目的為成長,超越當下氣象新。

 

 

 

         

 

    人生目的著作已告完竣,此書雖以白話為體裁,然書中之寓意深遠,若可潛心研會,必有一番體會或領悟。書中提及人生自我價值之實現,是以發揮自我生命中所俱之本能,將其運用出來,並能以智慧覺察自心觀念思想之導向,能以正確之人生觀及正念之處事態度,來作為行為舉止之指導原則,以利於可貴的人生歷程中來創造永恆之生命價值。

 

    人生是以服務大眾為目的,能以仁慈博愛之心,將自身所俱足之各項資源分享來加惠世人,是一種佈施之表現。不論以有形物質(資)或無形之深較言教來教化人群,或以身體力行去行使應行、當為之事,都是大無畏的佈施精神。此道德之尊貴是生命最佳之意義。

 

    人生更是提升生命層次的最主要目的。能持戒,去除故我的不良習氣、毛病,不被貪慾控制自己的心念,才能真正提升生命的等級,否則只是不良生命的再延續而已。放下對自我的堅持,是圓滿人際、減少衝突的良方。當沒有我執之時,則無須以忍辱之心去壓抑內心之不滿。打破人我之立場,自然能以不同角度換位思考,如此才不致於一再與人結下恩怨,使身心受累。

 

    人生是以不斷進化成長為目的。精進提昇自我的能力,不斷開發並增長內心的潛能,要求自我不斷成長,達成生命中各種職責使命。相信自我正向能量的激發,才能不虛人生此行之目的。

 

    人生必要有穩定安定的心念,才能生出大智慧,來因應隨時浮現的各種人、事、物的變化。所以沉著穩健的心態,是能生出微妙智慧的根本。認識道理,才能將心中紊亂之思緒安定,使得智慧能有機會呈現。

 

      六度實則度己心,自心菩薩覺迷情;

 

      人生目的要覺醒,活(佛)在當下圓覺行。

 

    為師今日降來,為《人生目的》作跋,冀盼世人皆可明識本心,見至本性,未來咸入菩提正道也。

 

    此書已完竣,未來靈筆將以另一形式著作。勉李生更加精進,以符合天命之傳達也。為師今日至此,吾退也。